警方提示
警惕信息泄露引发各类纠纷、诈骗警情高发
发布:开发区公安分局    时间:2018/11/23 15:53:54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支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群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为了实现更准确、更全面的服务,一些APP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调取位置、相册等隐私信息而实现定位、扫码等功能,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情况已成常态。对此,各地公安机关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关防范宣传。

一、典型案例

1、2018年7月,一群众在临港新城珠江路330号欧亚超市对面报警称:其公司开发一个APP,涉及获取个人隐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该公司负责人强制要求员工每人拉20个人安装APP,拉不到就要罚款,其因此与负责人发生纠纷,需要警方到场协调。(无锡)

2、2018年8月,徐某某报警称其收到订票失败的短信后,根据短信提示下载了某订购机票APP,用手机号码登陆后发现该APP上有20多次购票记录,每次的身份证号码、姓名都不一样,怀疑其手机号码被黄牛盗用。(南京)

3、2018年9月,受害人王某某在“淘钱宝”的APP上登记了个人信息,后接到信贷公司的电话,对方说贷款3万要交10%的手续费3000元,其加了对方微信转账3000元后被对方拉黑,发觉被骗。(南京)

二、案件特点

1、矛盾纠纷警情增多。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推进,数据对企业经商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达到推销盈利目的,部分商家以办理会员为名索要公民身份信息,导致侵犯用户隐私、违规违法操作等事件的发生,从而引发劳务纠纷、消费纠纷等各类矛盾。

2、盗卖信息引发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案件据媒体报道,现金贷行业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出售用户信息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部分手机APP能精准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原因就在于此。该行业通常把数据内容和数据鲜活度作为评价标准,以0.1-1.5元/条不等的价格出售给从业人员,严重损害了公民隐私权,对人身和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3、诈骗案件数量激增。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导致大量个人信息泄露,这也为精准诈骗、定制诈骗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例如,对在各个教育机构留下联系方式的家长以提供名校入学机会为由实施诈骗,或是对企业财务人员使用冒充领导手段诱骗其汇款等。

三、防范对策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防范意识。公安机关要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微警务”渠道,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强网上网下宣传,告知群众要通过应用宝、安卓市场等正规渠道下载手机APP,同时谨慎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管理好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关闭不必要的授权,转账与支付时尽量不使用公共WiFi,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二)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建立追责制。可商请通信等相关部门加大协作力度,对发现问题的手机APP开发企业坚决要求整改到位。同时,提请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有效的追溯和追责机制,厘清责任归属,从根本上遏制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此外,鉴于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公安机关要根据当下社会发展实际和打击诈骗犯罪的需要,适时会同相关部门提供查询渠道,帮助受害者举证。

(三)加强精准打击,有效震慑犯罪。要联合有关部门有效区分合法合规的数字产业和打着大数据旗号的黑色产业,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对于接报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要详细登记诈骗手段、银行卡号、手机APP等线索,并组织刑侦、网侦、技侦等部门合成作战。侦办期间,不拘泥于一案一打击,要追泄露个人信息的手机APP源头,打掉买卖个人信息及实施诈骗的团伙,同时及时开展案件宣传工作,有力震慑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