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示
关于利用网络众筹治疗平台实施诈骗犯罪的预警
发布:开发区公安分局    时间:2019/5/22 10:58:53

近期,某相声演员突发脑出血,其家人通过某网络众筹平台发起100万众筹治病,因网友质疑其在北京有2套房、1辆车而将众筹治疗平台再一次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通过网络进行筹款治疗本是传递爱心、扶贫帮困的一种新途径,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随着筹款治疗平台的增多,需筹款人员越来越多,而筹款信息也开始鱼龙混杂,更有犯罪份子瞄准了这一“商机”,“变身”为重病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大肆实施诈骗犯罪行为。

一、典型案例

1、2019年1月,南京玄武区群众贺某称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孩子生病进行众筹,遂捐款20元,后来连续接到推送信息,动员其存款几百万元,后其又捐款14元,怀疑被骗。(南京)

2、2019年2月,镇江市扬中市田园新村,犯罪嫌疑人利用郭某女儿住院信息进行水滴筹诈骗,郭某发现后立即报警,在某众筹客服帮助下及时取消了相关申请。(镇江)

3、2019年4月,在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某银行,犯罪嫌疑人利用仲某妻子病历进行众筹筹款,共诈骗筹款5172元。(苏州)

二、特征分析

一是诈骗载体固定。“水滴筹”等网络众筹治疗平台。

二是诈骗对象广泛。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合规”平台实施诈骗犯罪行为,无固定诈骗对象,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三是诈骗方式隐蔽性强。犯罪份子通过伪造正规医院的诊断材料、制作高仿病例或盗用他人住院信息骗取众筹治疗平台信任,继而“合法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群众难以发现。

四是社会危害大。网络众筹治疗本是一种互帮互助、传递社会爱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利民举措,而利用群众的爱心实施诈骗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信力,营造了信任危机,形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三、漏洞分析

一是筹款金额自定。众筹治疗平台的凑款金额多为筹款人自定,对于筹款人发起的这个筹款金额是否为治疗需求,没有建立严格的核实、考究机制。

二是虚假病历制作便捷。目前在淘宝网等网络交换媒介,存在“代开病历”等交易行为,且获取方便、价格低廉,已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链,从而导致虚假病历极易获取。

三是众筹平台监管存在漏洞。众筹发起方式为众筹人将诊断证明、病历等相关材料通过拍照上传至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申请,而审核信息量较大、病历审核专业性较强,平台审核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素质,而导致审核形同虚设,众筹诈骗行为时常发生。

四是众筹资金使用监管不严。在众筹项目结束后,众筹治疗平台只是会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而对众筹资金的使用缺少监管,剩余款项由众筹人自由支配,导致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实施诈骗行为。

四、打防对策

一是健全众筹网络监管机制。公安机关要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众筹治疗平台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增配专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及时堵塞监管漏洞。同时,网安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检查,严厉打击网上非法提供病历材料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斩断非法交易链条。

二是快侦快破众筹诈骗现行案件。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合成作战优势,加强警种部门的协作配合,深挖众筹治疗诈骗类犯罪线索,强化警银协作和技术侦查,深入分析诈骗资金流向,对类似案件进行串案侦办,提升侦办效能,及时破案打处,消除社会影响。

三是加强重点人员分析研判。要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工作效能,对有类似诈骗前科经历人员进行重点教育盯防,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其活动轨迹及生活表现,及时发现前科人员消费异常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前科人员的道德教育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源头防控诈骗犯罪行为发生。

四是及时开展防诈骗正面宣传。要及时通过媒体、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揭露此类诈骗手法,以案释法,引导群众在捐款前要先核实相关情况,或通过正规途径表达爱心。同时,及时正面发声,消除群众信任恐慌,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